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内裸露的裸露带电导体和端子(如母线、电器之间的连接、电缆接 头)或冲击耐受电压至少应符合与其直接相连的电器元件的有关规定及表2-7、表2-8的规定。
表2-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在空气中的最小电气间隙
额定冲击耐受 电压U/kV | 最小电气间隙/mm | |||
非均匀电场条件 | 均匀电场条件 | |||
2.5 | 1.5 | 1.2 | ||
4 | 3 | 2 | ||
6 | 5.5 | 3 | ||
8 | 8 | 4.5 | ||
12 | 14 | 4.5 | ||
表2-8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 ||||
额定绝缘 电压U/v | 设备长期承受电压的爬电距离/mm | |||
材料组别 | ||||
I | Ⅱ | Ⅲa | Ⅲb | |
250 | 3.2 | 3.6 | 4 | 4 |
400 | 5 | 5.6 | 6.3 | 6.3 |
500 | 6.3 | 7.1 | 8.0 | 8.0 |
630 | 8 | 9 | 10 | 10 |
800 | 10 | 11 | 12.5 | |
1000 | 12.5 | 14 | 16 | — |
注:材料组别按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分类:
材料组别I 600≦CTI; 材料组别Ⅱ 400≦CTI<600;
材料组别Ⅲa 175≦CTI<400; 材料组别Ⅲb 100≦CTI< 175
对隔离距离的要求是:功能单元处于分离位置时,它的主电路接插件裸露带电部件与垂直母线或静触头的隔离距离应不小于20mm.
下一篇:低压避雷器与浪涌保护器的区别